常春藤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认为孩子不听话,就是欠打的妈妈打骂,
TUhjnbcbe - 2024/3/26 17:01:00

年初,我和宝宝去一个儿童大卖场玩。宝宝看到某个玩具,就想要。我一看这个玩具,家里有,就告诉她,不要买了,你已经一个了。孩子根本不管,就开始哭闹,甚至坐到地上大哭......

孩子可能是对她熟悉的玩具感兴趣,才跟我要。可我觉得重复的玩具,没有必要再买了。孩子不高兴就哭了起来......

这一场景,被同在大卖场的两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看到了,一个发出“啧—啧”的声音,说:“这孩子可该管了啊,我们家孩子,要是这么闹,我早就上脚踹了......”

我连忙说:“孩子太小了,打也不见得管事吧?”

看我不太相信,另外一个老太太跟我解释说:“她们孙子,现在可乖了。她管的特别狠!”她们边说边向我力证:孩子小不管,长大了更难管!

我听了很惊讶。这么小的孩子,打,真的管事么?可是,面对哭闹的女儿,我也有点无计可施的感觉,也不禁动了心思:难道孩子真的欠打?

我伸手打了孩子两巴掌,孩子确实不哭闹了。但是,好像被吓了一跳。

回家的路上,孩子又让我抱。我觉得孩子明明会走路,总是瞎折腾让大人抱着,又打了两巴掌。她这次也乖乖的走了,不再让抱着了。

回家以后,我给孩子脱鞋的时候,发现小脚趾有块儿是红的。原来这些日子,孩子总是让抱着,不是调皮捣蛋,是鞋子不舒服。

我的心特别疼痛,为孩子无端受的那几巴掌,也为自己一时糊涂,听了不该听的话。

直到现在,我十分不解这个奶奶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的孙子?要教育好孩子,就必须让他承受大人“暴力”的打骂么?

对于孩子来说,大人暴力的打骂孩子,就是失职。当下,打骂教育并不少见,甚至一些家长,还秉承着“不打不成材”的说法。那为什么打骂教育会成为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呢?

1.童年的影响

去年,我的孩子过生日的时候,表弟一家三口也过来了。

表弟的女儿,1岁多点。这么小的孩子,看到什么都新鲜。大人们在吃瓜子闲聊,表弟的女儿,也学着大人的样子,拿着瓜子往嘴里放。表弟见了,打了孩子的手一巴掌。

我当时很吃惊,说:“别吓着她!”

表弟可能觉得自己对待孩子太粗暴,有些不好意思,忙解释道:“没事没事,在家里也这样,她没事!”

从表弟那个动作里,我似乎看到了同样的场景:表弟的童年,姑姑也是这样对他的!

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。一个孩子从家庭关系中体会到的东西,会伴随他的一生。如果他在童年里遭受了很多的暴力,那么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,来对待自己的孩子。他并不是不爱孩子,而是不会爱,不知道该怎么把爱传递给孩子,缺乏最基本的爱孩子的能力。

2.偶然性的契机

我的邻居,经常洋洋自得地传授他的“教子之道”,说:“孩子,不打不行。我的孩子,就是高中的时候,打了一顿,从此学习成绩一路攀升,上了重点大学!”

其实,据我了解,他的孩子本来就很聪明。上高中后,交了几个损友,不好好学习,导致成绩变坏。那次“所谓的”打骂,让孩子开了窍,意识到自己做的很荒唐,因此,痛改前非,后来成绩一路攀高!

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,偶尔的一次打骂,让他变得懂事,甚至是大为改观。只能说,这是一种凑巧,孩子在各方面都具备了改变的条件,只是那一次契机,让孩子开了窍而已。孩子的改变,跟打骂之间,并无因果关系。家长把孩子改变后的一切,都归因到打骂上,实在没有道理。

打骂这种暴力教育,会让一个孩子因为内心恐惧,而变得顺从,却不会真正的把一个孩子教育成积极向上的性格。家长看到“打骂”教育让孩子听话,只是表面的效果,而暴力教育下,孩子内在的堕落和消沉,才是最致命的。那打骂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呢?

1.打骂教育,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

上小学的时候,有一段时间,小伙伴们开始偷偷兴起戴手表的时髦。我当时也特别想带,就拿了妈妈的手表。我记得,那块手表是妈妈非常喜欢的一块手表。但是,不巧的是,我戴了几天后,就给弄丢了。

本以为妈妈知道后,会严厉地惩罚我一顿,我也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。但是,她没有。看着她平静的样子,我说:“你要是心里不舒服,就骂我一顿吧,打我也行!“妈妈却说:“丢了就丢了,以后,戴什么东西,细心点!”

在曾经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,一块手表就是一个女人的全部首饰,我想妈妈是很心疼那块表的。这件事情一直让我愧疚至今。

谁都不愿意犯错,孩子也不例外!每个犯错的孩子,内心都充满了内疚。想想,如果妈妈真的惩罚我,或许这件事情我早就忘了。因为,自己犯了错,也接受了惩罚,从心里已经“扯平”了,就没有什么愧疚心理了,更不会一直记到现在。

如果大人因为孩子犯了错,就去打骂孩子,会让孩子产生“自己的父母,爱的是物品,而不是自己”的感觉,从而产生逆反心理,也失去了内疚感。如果经常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,他就会越来越不听话,甚至会产生故意破坏物品的心理。

2.打骂教育,是家长变相的为自己出气

前些天,看了一则视频。有位父亲,把自己的孩子从高速路上扔下来,不顾孩子大声的哭喊:“爸爸,你别不要我!”

通过评论得知,孩子的爷爷得了癌症,一家人赶回老家探望。这位父亲可能是因为心情不好,就把孩子从高速路上扔了下来。

身为父母,身上不仅有养育孩子的责任,更有保护他不受伤害的责任。然而,很多家长,却站到了高高的位置上,开始了倚强凌弱的态势,自己变相的拿孩子“出气”,彻头彻尾的伤害孩子。这种粗暴的家长,之所以敢这样做,就是因为孩子弱小,内心依赖自己,不敢把自己怎么样。但是,用这样的方式,对待孩子,真的公平么?

想想,有多少家长,在外面遇到不顺心的事情,回到家里,孩子犯点错,便暴跳如雷,甚至是打骂孩子。这样的家长,真的该好好想一想了,孩子真的犯了必须要打骂才能解决的错误么?还是你在拿孩子出气?

打骂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最不可取的教育方式,它会造成哪些后果呢?

1.孩子没有“打成材”,带着严重的心理问题

妈妈的同事,对女儿要求很严格,经常孩子犯一点错,就开始掀起“巴掌雨”。在外人看来,要求这样严格的母亲,孩子一定会非常优秀。事实上并非如此。她的女儿高中的时候,开始谈恋爱,被学校劝退。没过多久,便和恋爱的对象私奔了。

打骂教育只能让孩子屈服在“巴掌”下,却不能真正让孩子变得懂事,自觉甚至上进。这种教育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,严重的甚至产生一些畸形心理。

2.孩子“打成材”,带着严重的心理问题

我曾经看到过一个例子。有位女孩儿,家教非常严格。这位女孩子在家长的严格要求,非常成材。以非常优异的成绩,获取了美国常春藤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后来,又找了一位同样优秀的男朋友,两个人准备结婚,并且定居国外。女孩儿结婚后的两个月,突然传出自杀的噩耗,原因是女孩儿其实早就患有抑郁症。

在严厉家庭里出来的孩子,往往情绪消极,性格内向,更加容易诱发心理疾病。孩子一时的“成材”,却隐含着极大的内心的痛苦和创伤。这些创伤,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永久的疤痕,固化成心理疾病。

每个家长,当初选择打骂教育的时候,更多的是期望孩子能够长成理想中的样子。这种教育可能让孩子的某一项特别突出,却也同时让孩子的一生,都活在某种不健全的心理之下,饱受折磨。我想,这不是作为一个家长愿意见到的。

那作为家长的我们,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呢?

1.无条件的爱孩子

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他值得我们父母为之珍爱。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乖巧,听话,或者学习成绩好,就去爱他,也不能因为孩子调皮,一时淘气,没有达到自己的心里预期就去打骂孩子。

父母的臂膀是孩子最坚实和温暖的港湾。当孩子受伤、哭泣时,我们选择去理解孩子,鼓励孩子,让孩子从悲观的情绪中,早点解脱出来。当孩子犯错时,我们选择给孩子讲道理,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,而不是用“拳头”来解决一切问题。

当我们选择无条件的爱孩子时,孩子往往也会回馈给我们更多的惊喜,也许你发现孩子犯的错越来越少了,越来越懂事了,成绩也越来约好了。良好的教育和爱,一定会教育出优秀的孩子。

2.尊重孩子,欣赏孩子

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。家长不要用自己理解的方式,去对待孩子,而是要多

1
查看完整版本: 认为孩子不听话,就是欠打的妈妈打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