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春藤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避雷留学文书千万不能这样写 [复制链接]

1#

与SAT/ACT/TOFEL/GRE/GMAT等硬性指标相比,对于出国留学的学生和家长来说,最拿不准、最焦虑的,莫过于申请文书了。毕竟,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,并赢得招生官的认可,其中可有大学问。

文书的重要性还需要Pro君再重申吗?尽管我相信同学们都抱有着一颗“文书虐我千百遍,但我待文书如初恋”的赤子之心。但是多次修改之后,稍不注意,陷入一个陈词滥调的怪圈可就得不偿失了。在申请文书中,一些巧思和新奇的确会让招生官眼前一亮。然而,我们已经谈过无数遍一份好的文书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了。

今天,Pro君就来列举一些可能会被忽略、甚至直接扔进垃圾桶的文书案例。

我,小班长、中队长、学生会主席

LikeSeriously?Whof*ckingcares?

Pro君发现有些同学特别喜欢像写简历一般,恨不得把生平所有的成绩像列数据似地往申请文书中堆积。我能够理解——奖项、成绩、职务当然是体现一个人能力的最直观表达。然而,这些客观的、能够被查证的讯息,在招生官眼中,却显得有些冰冷、有些不近人情。

比如,有人会有意识地将自己拔高一层,在PS当中大讲特讲“一个领导的自我修养”。虽然吧,领导型人才的确是高校所寻找的学生,但这也只是之一不是唯一。如果在文书中侧重描述自己的“领导能力”,不仅很难在文字中体现出来,还有可能因为“高高在上”的态度弄巧成拙。

大多数PS也就几百词,我们很难在小篇幅里将自己的故事讲完,所以更要珍惜每一个让自己的文字变得更生动、更能体现个性的机会。如果你有一项大众不太了解的特长,亦或是不为人知的guiltypleasure,甚至是把做学生会主席时体验过的最印象深刻的事件写进文书,都有可能会提醒招生官:嘿,我一个人,一个有故事的人!

你的“逆境”在招生官已经见过无数次了

先说在前头,像“柬埔寨盖房子”、“非洲刷墙”这一类的老套经历就算了8

Pro君要说的是,很多人文书中所谓的克服“逆境”之后成长蜕变的过程,在招生官眼中根本就是“何不食肉糜”的自怨自艾。

学生:顶着大风和暴雨还坚持运动,好感动。

老师:你是在开玩笑吗?你是在打高尔夫球啊!

学生:在美国读高中好辛苦,语言不通、文化差异。

老师:抱怨辛苦之前不妨先想一下自己读的私立高中一年学费多少吧。

学生:第一次参加野营活动,为了不拖累队友,从没独立生活的我依旧咬牙坚持。

老师:娇生惯养的富二代,初次接触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无时不刻都在面临的困难。

学生:为了申请大学头悬梁锥刺股。

老师:人家参加中国高考的学生说啥了?

不光彩的事还是带到坟墓里去吧

我们小学就学过“欲扬先抑”的写作手法——在夸一个人/事之前,先适当地贬低ta,获得的正面效果反而比直接赞扬来得更快。然而,过分的贬低,或者不加修饰地将自己的缺点或者丑事全盘托出,可能适得其反。

比如,内娱某明星就曾在发布会上说自己大学时偷过同学的笔记本电脑,并将此事当做笑料来讲。在现场的确受到了台下记者的热情回应,但当大家头脑清醒后再看这则新闻时,便只会记住该男星“曾偷过电脑”了。

其实,申请文书也是如此,有人把他曾经考试作弊的丑事抖搂出来,为了证明自己“改邪归正”的悔改之心。Well......这也许是个很好的话题,但Pro君还是不建议同学们絮叨这些事情。如果此时招生官正在拿你和一位实力个性都相当,但没有过类似“丑闻”的学生作对比,你自爆黑料的行为无

对于招生人员而言,讨论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文书非常无聊。先不说招生官可能比你更了解他们。关键是,不管你是在彩虹屁居里夫人,还是在拉踩路易十六,评价此类历史人物对塑造你本人的形象有什么帮助吗?

记住,PersonalStatement之所以是personal,就是因为文章必须是“关于你的”。招生官阅读文书的基本目的是了解你的经历,而不是你最近读过的历史书籍。

辞藻华丽vs又长又臭

这两者都不可取!

申请文书不要写得过多,通常挑一两个有代表性的故事足以。不少同学误以为“写的字越多越好”。还真不是。大学招生官不会因为你洋洋洒洒的大篇幅就给高分,甚至超出了主题要求的字数,直接减分。

Pro君甚至还收到过后台留言问,“能不能把字号调小、行距缩小塞进一页纸”的问题,我们进行留学文书的写作,目的就是给读者去阅读,如果不能够保证一个良好的阅读效果,又是何苦呢?所以Pro君的建议还是“对题作答,简单明了”即可。

而且有很多同学为了“显摆”自己的英文水平,和高中时期的Pro君一样,在一篇文章里塞满了临时抱佛脚查到的生僻词,且不说用法正确与否(那样就很容易使自己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),数量过多反而给招生官一种“越缺什么越要炫耀什么”的感觉。

套用范文,假得一目了然

最重要的留到最后说——文书写作最最忌讳的就是套用范文、套用范文、套用范文(毕竟重要的事得说三遍)。很多同学在和留学中介周旋时便会发现,部分不负责任的机构在申请文书的指导方面完全是一问三不知,几篇所谓的“高分模板”给到学生就当完成了任务。然而,招生人员经常鼓励学生在文章中保持最真实、最独特的声音。试问,所谓的模板,真的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?

当然,模板不是一无是处,作为母语非英语的学生,我们平时看看什么“哈佛成功申请文50篇”、“纽约时报总结常春藤优秀申请文书”等报道寻求灵感、学习母语者的语感和地道表达,自然是无伤大雅的。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,就好比今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那样,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,可后来一味模仿、辞藻堆积的文章自然不会再入老师的法眼了。

那么就有同学问了,我英文的确不好,自己的思维逻辑也没办法很清晰地总结出个人亮点,那该怎么办?

咳咳,Pro君等的就是你这句话——修改、润色、思路提供,语言、结构、内容批改,全外籍编辑团队,保你告别“文书丢进垃圾桶”的烦恼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