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春藤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常春藤毕业,来华为第一件事是去装基站 [复制链接]

1#

在华为,硬装工程营算是最特色的培训之一了。在2周到5周不等的时间里,参训员工和教官、施工队一起扛设备,一起吊装,一起布线……借由这种回归本源的方式,深入一线交付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安装设备,了解工程交付流程、安装质量规范、进度和交付管理。

无论是刚入职的新学员、工作经验丰富的资深员工,还是爬山涉水、穿越丛林的“泥腿”教官,装了半辈子通信设备的施工队长,在这场“最后一公里”的“战役”中,拧成一股绳,留下了最鲜活的故事。

从常春藤到无线基站

皮赣清,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,年2月入职,现就职于集团财经任PFC。

4月的东莞已经有了酷暑的征兆。横沥镇南,一幢不起眼的7层平房楼顶天面,5名身着灰色工服的通讯施工人员手持冲击钻,12根3米钢制抱杆在短短1小时内被精准地拼接和架起,工具的轰鸣声不断,起初听来有些嘶鸣,后来竟像极了德村DJ大叔打出的金属碟,工人身后扬起的烟灰粘在衣服上,配上汗水的浸湿,远看以为是Hermes的浅灰挑染连体套装。

我看了看手表,12点28分,3月20日。这是我作为正式员工加入华为的第一个月。

至今,我仍清晰地记着和华为的第一次相遇。那是年的2月,横穿东部3州的特拉华河“面若冰霜”,白雪覆盖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里,一抹温暖的中国红分外醒目——“华为财经宾大专场招聘会,漂洋过海拥抱你”,柔软的文字让每一个在异乡过春节的留学生心底都有了一些触动。

为什么要来华为?这是我从面试到现在不断被问及的问题,系统工程专业的课程涵盖工商,硅谷和华尔街似乎是这里大多数学生的奋斗目标。然而,在我看来,华为却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颜色。

富有竞争力的薪酬、强大的品牌形象和全球化的发展平台,来华为的人会看重这些,但一定不仅是这些,所以终面时,我反问拥有15年IBM工作经历的终面官:“你为什么来?”他抬起头,对上我的眼睛,笑了:“除去其他大家都看重的,是情怀。”他说,自己被华为年轻的创业者们所感染,那股冲劲和斗志,如今已经不多见。看到他眼睛里飞扬的神采,我突然特别笃定:就是它了!虽然有些天真,但我愿意相信我的渺小努力,最终能多让一个身处地震灾区的孩子,拨通远方家人的电话。

年的6月,我来到了华为总部,成为了产品线财经下固网财经管理部的一名实习生。深圳总部的办公环境是我想象过的世界强企业的样子,然而这里没有真正的硝烟,没有最真实的战场,我一直渴望有机会去一线看看,走进最真实的华为。所以,正式入职不久,我就来到东莞参与硬装实践。

这里是最接近一线的地方:8支运营商施工队,一周5天的上站作业,一台又一台的天线和RRU被架起和开通,站在楼顶天面俯瞰莞城的一隅,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座分布式基站静静地躺在某一幢建筑的楼顶。

下午4点,首个站点顺利开通,我们跟随施工队的车辆返程。回程轻松而愉悦,我和施工队的队长聊起了天。上站很辛苦,天气又热,但他开心而幽默的个性却让整支队伍忘记了艰苦。“你觉得辛苦吗?”我不禁问。队长留给了我一个很灿烂的笑容:“不觉得啊,赚来的钱都把小孩的学费存够啦!”说着,他点了一只烟,又将火机递给了他前排的工友。

我突然开始思考自己在来硬装这一个月的变化。第一天当我在朋友圈里面po了几张上基站工作的照片,来自爹妈以及一众亲朋好友的“关怀”让我哭笑不得:“我觉得你之前应该去的不是美国,是蓝翔吧?”不少人觉得留学生养尊处优,从充斥着西装革履和交际酒会的常青藤校园来到施工现场,会有很大的心理里落差。其实不然,硬装给我的感觉非常特别,这里的生活似乎与过去的一切都不相关,却显得简单而真实。表面上看施工队的生活是简陋的——一台开起来几乎随时可以熄火的旧工程车,一箱破旧后修修补补过的工具,车里崭新的只有待安装的通讯设备。但简陋的生活看起来又是如此纯粹,一整天的重体力劳动让他们看上去有些疲累,但眼角浅浅的弧度竟让人读出了惬意和快乐。

我笑了笑,低头点亮了手机,看着屏幕左上角的4G信号,似乎明白了更多。建立一个全联接的世界,这项任务平凡又伟大。

落空的“找茬计划”

张培,就职于GTS财经管理部从事财经管理类工作,入职华为十年。

我参加硬装工程营是来“找茬”的。

我在财经体系下做经营管理类工作的,平时主要的职责是从财务数据和业务信息中发掘问题,识别经营风险和可改进之处,从而助力业务朝着更加稳健的方向发展。带着职业的习惯,我想既然公司派我来,我一定要找到一些施工过程中的“改进点”,给公司做贡献。

可2周半的培训下来,我却“失望”了——改进点没有找到多少,却在实践中被好好上了几课。当然,我那些浮在空中的业务知识和概念,也结结实实地落了地。

在这里,每一天都有令人惊喜的发现:在馈线进入机房之前,施工队要做“避水湾”处理,避免雨水直接灌入机房,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布线技巧,却实实在在解决了雨水倒灌的问题;布放光纤时,施工队就用一个棍子将几个光纤线缆串起来,像农村老太太纺线一样,利用光纤架同时旋转的原理,解决多根光纤同时布放的问题。面对着这些“新发现”,我开始对自己“找茬”的初衷逐渐产生了怀疑,施工队师傅在这个领域工作了十几年二十年,不比你一个刚来实习的更懂?先虚心求教吧!

硬装期间,我认识了一个工具——液压钳,用途是将接地线的OT端子压实以避免脱落。可是,我们只在基地的实验室里看到过,却从未没见施工队携带或使用过。为什么?用过的人都知道,它非常重,不便携带,滚圆形前端设计,容易操作不稳翻滚造成端子压接变形,但如果是放桌子上,手扶着慢慢压的话,做出的端子头很规则很漂亮。我问施工队师傅:“不带液压钳你们是怎么固定OT端子?”他笑而不语,拿起锤子对着套好的OT端子头,“咚”地砸了一下,一秒不到搞定,简单粗暴但效率极高,然后缠上绝缘胶带。

我猜想液压钳的设计师肯定没来施工现场实践过,滚圆形的设计在桌子上操作都非常不便,更不要说环境地形复杂的项目施工现场了。这样的工具,你喜欢用吗?此刻我才明白,项目现场是最接地气的地方,只有深入一线,才能设计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工具。也是在这个时候,我明白了公司的良苦用心,让我们参加硬装实践,真刀真枪地去扛设备、布放线缆、装天线、跟着施工队排故障,就是要把这些活生生的业务场景,一点点渗透到我们的认知里面,在后续的工作中慢慢发酵。

那么,我“失职”了吗?难道真的没有“茬”?我一边实践一边在问自己,在项目施工中仔细观察,和同期实践的学员交流,带着问题再看现场,看到了一些效率提升的点,比如回收纸箱、压缩等待时间等。可是,我不禁又产生了怀疑,这些所谓的改进建议真的有用吗?比如纸箱回收的建议,如果回收纸箱的投入大于其剩余价值的话,施工队有什么动力来做呢?比如压缩等待时间,如果节省下来的时间不能更多的提升交付产能,又有什么切实意义呢?我所看到的问题,施工队难道看不见?高手在民间,通过一定的制度牵引,充分调动起劳动积极性和引入竞争,项目施工自然会朝着精益求精的方向前进。

很多事情只有亲自实践过,才能有切身的感受和体验。感谢这段独一无二的旅程,让我那些曾经漂浮在半空中的业务知识,在脑海中落地生根。

我们是一群“泥腿”教官

张泽波,就职于GTS员工培训平台部硬装工程营,任硬装培训教师5年。

“大家好,欢迎来到广东东莞基地,我是基地的培训老师……”周日,基地又迎来了一批新面孔。从他们笔直的坐姿及闪亮的眼神可以看出,他们正处于既兴奋又紧张的状态,而我却还没有完全从失落的情绪中缓解过来——因为昨天又一批学员结业离开基地,返回他们的岗位,而我继续留在原地,在这个已待了5年多的工作岗位。原以为自己已习惯这种分分合合的场景,但到真正分开时才发现自己内心还会有失落与迷茫。

只有上过战场,打过枪,才能当将军。“品格体格意志视野”是我们部门的核心思想,目的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,深入一线了解站点交付流程。我们的职责就是在各个区域搭建硬装培训基地,带领学员到站点进行华为设备安装及理论传授。说白了,其实跟合作方的施工队长差不多,只不过,我们的队员周期性变换。

因站点选址关系,我们经常穿梭在连绵起伏的高山、万木争荣的森林、高耸入云的高楼,当然,还有阴暗潮湿的地下室。夏天,我们试过在三四十度的烈日下连续工作四小时;冬天,我们试过在雪天下喝着白酒安装设备。也有晚上点评周报到凌晨一点的情况,甚至有学员凌晨发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